發布于 2010-09-03 00:00:18
新華網深圳9月1日電(記者 彭勇)站在深圳市中心區的高樓上放眼望去,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:一條蜿蜒的深圳河,南岸的香港山清水秀,一派農村風光;而北岸的深圳,幾乎所有的土地都“種”上了房子,密密麻麻,沒有空隙。
這一景象貼切地映照出深圳的現實:一方面,改革開放30年,深圳創造了世界上罕見的經濟奇跡;另一方面,粗放的發展方式幾乎消耗了所有的土地資源。
這與香港形成了鮮明對比,香港土地面積只有深圳的一半,2009年深圳GDP是8200億元,而香港GDP是14000億元。
據統計,30年間深圳年均GDP增長率達到25.8%,但土地資源緊缺、人口超過1400萬、環境出現惡化的趨勢……可以說,隨著各種問題的凸顯,作為中國經濟特區,深圳率先遭遇到發展的“天花板困境”。
想要用消耗更少的資源創造更多的經濟成果,深圳唯有調整經濟結構,減少加工制造業的比重,發展更多的高新科技產業。最近,全球著名代工企業富士康宣布,將在中國中西部地區擴大生產規模,而將深圳的廠區轉型為研發中心,此舉就暗合了深圳的這種轉變趨勢。
在過去30年里,深圳的一大成就是培育了華為、中興、比亞迪、騰訊等一大批高科技企業,他們的高速發展大大促進了特區的壯大。據統計,華為去年的銷售收入達1491億元,是全球僅次于愛立信的第二大電信設備商,成為深圳一張耀眼的名片。
而現在,面臨“天花板困境”的深圳,要做的是尋求并培育更多的高科技、高成長型的企業。今年2月,深圳對外公布了一項龐大的發展規劃,傾力打造生物、新能源、互聯網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,力爭到2015年將這三大產業的規模達到6500億元,超過預計地區生產總值1.5萬億元的40%。
深圳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被列入這一規劃,這是一家從事干細胞研究的企業。因為看準了干細胞治療的廣闊前景,醫學博士胡祥在2005年創立了深圳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,經過短短5年的發展,北科目前已是中國較大的干細胞療法中心。
2007年,一位6歲的先天失明的美國小女孩來到中國,接受了深圳北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干細胞治療后,對光有了反應,能看到親人的臉。這就是干細胞技術的神奇,它有望為人類治療眾多“不治之癥”打開一扇門。
截至2009年,北科干細胞技術已經治療病人6000多例,其中包括美國、加拿大、英國、匈牙利等40多個國家的500多名患者,獲得了顯著的治療效果。
“干細胞治療是中國領先世界的一次機會,北科生物的目標就是打造干細胞領域的默克、輝瑞。”擔任北科生物董事長的胡祥說,一旦干細胞技術走向成熟,將形成巨大的產業規模。
“深圳需要更有競爭力、更先進的產業來支撐可持續發展,增強發展后勁尤為迫切。”深圳市長許勤表示,深圳市政府專門設立了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專項資金,支持三大產業迅速形成規模。
“特區今天遇到的問題,可能就是其他地區明天遇到的問題。”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郭萬達說,作為中國的經濟特區,深圳的發展和改革經驗曾為全國其他地區提供了一個學習樣本,未來深圳還將發揮先行先試的作用。
來源鏈接:http://news.sohu.com/20100901/n274626495.shtml